党员风采

上海大学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提名奖)——魏秦

创建时间:  2024/06/30  党政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返回

魏秦同志坚持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全程导师的工作职责,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利用自己业余时间指导全程导师学生,并多次指导学生获得国内外设计竞赛、社会实践奖项11余项,指导立项大学生国家级1项与市级大学生创新项目6项;积极探索美术学院背景下的建筑系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独立完成专著2部、译著1部,主持与参加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8项、教学改革项目4项,主持上海市重点课程1门,获得上海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建成城乡社区规划与建筑设计项目13项。带领全程导师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南昌路、塘桥街道完成一些有社会影响的微空间与公共艺术改造实践、获得上海市团市委、公益组织与街道的表彰;设计作品参展米兰三年展、世界之都设计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与上海设计大展等重大展览。

一. 育人理念与方法

1. 关爱学生身心成长

定期与学生吃饭谈心,尽量做到像关爱自己孩子一样关心同学的身心健康,如:中秋节与同学们共进晚餐,与他们聊聊各自的家乡、甚至是校园餐厅的美味食品,学期末考试的问候,点点滴滴拉近与同学的距离。其次,给予在困难中的关心与问候。2022年学生经历封控在学校中,不时地问候同学的身体与生活用品的情况,线上考试遇到的困难、返乡回家车票情况,希望能够给予他们精神上最大的支持。

2. 做学业发展的良师益友

全程导师的工作还包括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现状,指导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与专业选择,为了让同学对专业建立更清晰的认识,会经常推送一些线上学术讲座信息,展览或者是学习资料,帮助他们去了解建筑学专业的特点与内容,给予力所能及的专业启蒙。为了让同学们选到真正喜欢的、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告诉同学专业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辛苦,让他们做好充分的专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3. 在大创项目中融入价值塑造

作为全程导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课余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术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教育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注重于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在社区学院2021年育成计划指导郭简豪同学《让红色建筑与红色文化燃起来——青年人视角下的红色建筑文化传承模式调查与研究》,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以上海红色建筑为载体,调查当代青年人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尝试以青年人喜爱的文化传播模式来弘扬红色文化,庚续红色基因,该项目立项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鼓励郭简豪同学联合美院其他专业组成多学科的“沪帮沪筑”团队,并帮助联系校外企业签约资助。结合红色建筑的标志形象,设计出收纳盒等文创产品,该项目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上海赛区一等奖。

4. 引领社区微更新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1)将思政育人理念与书院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机融贯,带领学生深入城市社区与乡村聚落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针灸式的改造设计实践与落地项目,培养学生了解民情生活,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区,建立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将思政元素力求与专业理论教学的高度结合与深度融合;将四史学习融入到专业知识传授,让学生了解先辈们的丰功伟绩。

2)校地企联动共建书院思政育人模式

引入设计院资深设计大师,上海市劳模——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钟律总工与华东建筑设计院黎岩总工,并结合四史教育,det365在线平台与上海红色街道——瑞金二路街道、桃浦镇李子园路街道、塘桥街道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结合书院全程导师育人模式,将课堂从大学校园转移到城乡社区,引导学生深入调研与发现问题发起思考,结合城市社区街道办的建设需求与居住的空间需求进行改造设计提案,为城市社区的公共空间建设提供专业服务,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培养学生运用专业优势服务社区的意识。

3)形成以“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设计+多专业协同”的模式;

为了激发高校创新主体的活力,提升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将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城市建设,带领15名学生全程导师学生参与南昌路、李子园路、塘桥街道与浦东七灶村的社区微更新调查研究与设计实践项目,完成了6项社区微更新实践项目,见证了一部分项目的落地过程,南昌路与七灶村的4个项目已经即将落成。

二. 育人成效

1. 立项多项大创项目

国家级大创项目:2023年郭简豪《让红色建筑与红色文化燃起来——青年人视角下的红色建筑文化传承模式调查与研究》;

上海市级大创项目:2021年沈伊麟《美知美育 美塑美行——上海南昌路红色历史街区的街道消极界面活力重塑》、2023年成思美《感受城市温度--上海网红街道的活力与吸引力调查》、2024年顾沁怡《上海城市街区公共艺术空间体验调查研究》、2023年吴郅诣《海派城市漫游记——上海历史文化街道的人文艺术寻迹与实景感受交互平台》、2024年郭简豪《生境园艺 乐活邻里——线上线下共享共治的塘桥街道社区生态园艺营造计划》、2024年戴子韵《海派美食街道空间的色彩感知与虚拟美味艺术地图——以浦东蓝村路为例》

2.指导本科生获得多项国内外设计竞赛

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国内外各类竞赛与社会实践奖12项,其中

1. 2021年郭简豪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上海赛区一等奖,魏秦获优秀指导教师;2022年第十六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二等奖;

2. 2023年刘宗铭获得上海市汇创青春设计竞赛一等奖;

3. 2023年高翔获“中联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优秀奖

4. 2023年高翔获“广联达之星 · 上海市大学生建筑设计作品竞赛”二等奖

5. 2023年陈鹏宇获“广联达之星 · 上海市大学生建筑设计作品竞赛”入围奖;

6. 2023年沈伊麟获CADA日本概念艺术设计奖银奖

7. 2023年指导刘诺、王逸获得两项中国人居环境学年奖优秀奖;

8. 2022年指导学生高祥作品《山海为盟——海岛未来乡村海岛能源利用工作站》获得第六届中联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优秀奖

9. 2022年指导学生孙思语《后疫情时代森林社区中心——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获得第七届“汇创青春”——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二等奖

10. 2021年指导学生朱心怡《获得第六届“汇创青春”——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三等奖

11. 2022年指导本科生参与获得“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银奖

12. 2021《街道针灸 社区赋能》获上海市知行杯二等奖

3.本人获奖

2021年、2022年获得大类社区优秀全程导师称号,并作为代表在2021年大类启航仪式上发言介绍导师指导经验。

2022年~2024年连续3年获得广联达之星上海市大学生建筑设计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4.带领全程导师学生完成实践落地项目

带领全程导师学生参与南昌路、李子园路、塘桥街道与浦东七灶村的社区微更新调查研究与设计实践项目6项,见证了一部分项目的落地过程,完成了南昌路变电站、人民坊入口、七灶村老街与灶廊等4个项目已经即将落成。

三. 育人感悟

回忆自己从稚嫩的“青椒”走上三尺讲台,不知不觉已经23年了。比较刚任教时与学生的关系更像“学长与学弟”,一起军训、分享学习经验、熬夜讨论方案,总能被他们在设计上闪光的灵感所感动,他们也说时常被我对专业的热爱所感染。随着教学经历的积累,与同学们的关系更像“亦师亦友”,时常在课余聊聊专业上的困惑、关注他们的创业实践、在他们就业与深造的关键点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涯指导。让我深深感动的是,给予学生一些真诚的付出,也总能得到同学们热情的回馈,无论是毕业10年以上,还是远在异国求学,一句节日的问候,一束教师节递送的鲜花,总能感受到学生们对我的记挂,也让我真正领悟到为师者的价值所在。

随着开始研究生教学,逐渐感觉到师生之间更像是作伴前行的“学习共同体”。三年来带着学生生跑遍了浙江从南到北的150个传统村落,虽然历经寒冬酷暑的艰辛,但是每每看到同学们挥汗如雨投入调研的认真劲,就被他们所感动。与同学们交流才知道,他们说每当看到我不知疲倦地跑在前面,他们再累也鼓足干劲跟上,原来师生之间是相互映射与激励的催化剂。

随着同学们毕业后从业实践,他们出色的从业经历、丰硕的实践成果让我为之骄傲;他们累积的丰富经验、开阔的思维、用心打磨的作品让我钦佩,更让我骄傲的是他们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了我的“老师”。

很庆幸我能成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我深信作为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们专业技能,更重要是传递给他们一种人生态度:沉淀下来做一粒平凡的种子,在每个平凡的岗位生根发芽,吸收营养、倾注汗水,才能慢慢长成一颗茁壮的大树。而我也是在一直努力成长为那个能够陪伴他们发芽绽放的“园艺师”。

四. 寄语学生

参与全程导师几年的工作,让我深切的感觉到:上大学子对知识的渴求、卓越的实践能力、出色的执行能力,对导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也为同学们的出色表现而骄傲。

祝愿同学们坚定自己的专业信仰,带着对专业的热爱、保持真诚的定力、恒久的坚持,在专业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导师们会一直陪伴你们共同进步与成长!



下一条:增强学习获得感,通过自信促自驱 ——det365在线平台蒋英老师本科生全程导师育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