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1、课程目标
课程的整体目标希望将人文精神与思辨思维融入材料、技术、造物的综合性创作表达中,探讨新兴科技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虚拟与物质、行为与情感、自然与造物、材料与认知之间的创新表达。
2、人才培养目标
《互动装置艺术》(原“交互装置设计基础”)是det365在线平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针对高年级本科同学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于每年的春季学期开课。本课程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培养体系中的核心节点型课程,融入了人文、视觉、环境、材料、编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类创作课。在课程中,学生通过使用开源的软硬件平台,掌握数字媒体创作中的互动技术,训练在物理空间与时间的维度中进行互动设计与创意表达的能力。
二、师资团队和教学成果
1、师资团队
课程负责人李谦升,1983年出生于江苏南京。200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交互艺术方向,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任det365在线平台数码系主任、信息与交互设计工作室负责人、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会员、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访问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信息交互设计、数据可视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目前担任互动装置艺术、大空间交互综合设计等数字媒体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曾带领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池可视化创新大赛等多个竞赛中获奖;出版并发表了包括《挖掘数据之美—信息可视化课程在艺术院校中的教学实践》等教学类核心论文;曾获得2017年上海大学教书育人奖。
荣晓佳,1976年生,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系讲师。先后就读于日本京都造形艺术大学信息艺术设计专业和京都精华大学大学院影像艺术专业,硕士学位。多年来致力于交互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创作、研究、推广和教学实践工作。作品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重要新媒体艺术展。教学上注重案例分析、价值观探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将创意拓展、技术支撑和观念表达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教授过的主要课程有信息艺术技术、信息艺术综合设计、音效、数码视频、混合媒介设计等。
2、教学成果
《互动装置艺术》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中建议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于2014年开设、2017年课程成果入选美术学院年度教学案例展、2017年课程成果获评上海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列入上海市级重点课程、2019年底课程案例入选“春华秋实——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文献展”并在中华艺术宫展出。
三、课程建设
1、架构体系
课程整体包括两部分:研究主题与创作探索。每次课程都有一个研究主题,主题遵循新兴技术对人与自然的影响为主线进行设置,包括沉浸式体验、可编程材料、人工智能的情感互动等。主题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新兴前沿领域的探索与思考,培育具有理解未来新视野能力的创新人才。
装置课展览现场,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可穿戴互动装置
创作探索的教学架构基于互动系统的三大基本板块:输入、输出和计算三个部分来进行知识点的组织架构,并尽可能多的从光、温度、声音、空间等不同的物理维度让同学感受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的连接。学习课程后,学生应掌握互动装置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开源硬件平台的使用方法。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综合创作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包括Arduino软硬件平台概述、传感器的使用、各类输出设备使用、硬件互动原理、电机控制等基本教学知识点;而在综合创作阶段衔接了媒体应用、创意编程、装置艺术、综合材料等数字媒体专业前期所学习的相关知识,通过开源互动硬件平台让同学理解数字与物理世界在不同媒介形式上创造出的艺术体验。同时,也是对在低年级中所学习的媒体创作方法与工具的一次整合,是整个数字媒体创作能力培养中非常重要的综合性学习应用阶段。
2021年 以“智能生命”为主题的装置结课合照
2、建设思路
1.教学内容从以讲解技术为中心向以推动创作为中心的转变。
最初以技术讲解为核心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限制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同学对创作本身的重视,出现了“重知识、轻创作”的现象,没有达到对艺术类同学创作思维的培养。经过几年的调整,课程架构向以互动创作为中心进行转变,形成“创作思维导向、技术落地创意”的核心理念。
装置课展览现场,师生现场讨论互动装置
2.教学方式从循序渐进的知识讲解向探讨未来人机关系的思辨表达转变。
工程技术类专业在讲解硬件类知识的时候需要循序渐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硬件原理。但在艺术类院校中,由于学生对硬件的底层原理并无太高的掌握要求,循序渐进的知识讲解方式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被调动、课堂上用于创作和讨论时间被压缩、学习重心被转移等等问题。引入主题创作制教学,符合创作导向的教学内核,也能培养具有理解未来新视野的创作人才。
同学在展览现场介绍自己的互动装置项目
3.教学组织上构建了基于工作坊制的学习共同体。
在以硬件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上,学生以模仿课程上的演示实践案例,通过动手复原的形式进行练习与实践。这种类似于物理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其自身的好处,但弊端也非常明显的,导致学生缺乏对于项目整体设计的思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同学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和创作,更加有助于创作中的讨论与分工配合,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很好的激发效果。
2019年 以“光的互动”为主题的装置课结课合照
4.教学队伍上从单一教师向层次化的团队教学的模式上转变。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类的能力培养课程,单一的教师在教学精力、学科背景、课堂组织的方面总有不同程度的偏重。通过层次化的教学团队能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团队角色包括艺术引导、教学核心、课程嘉宾、技术助教。艺术引导提供创作实践经验;教学核心则是整个课程的主要构架和讲授人,负责对整个课程的安排并且承担大部分内容的讲解工作;课程嘉宾一般以实践艺术家为主,承担引导和激发创作动力的角色;技术助教则帮助解决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
装置课的课程展演汇报现场
3、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重启》
《算法的以显趋说》
《BALance》
《镜界1》
《镜界2》
《镜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