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招生

2019年市级重点课程:建筑设计1——小型建筑设计

创建时间:  2021/11/26  郑兴兰   浏览次数:   返回

一、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1、课程目标

建筑设计1——小型建筑设计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掌握小型建筑的功能配置与空间组织的关系,熟悉小型建筑类型的空间形式与室内外空间尺度的关系;

熟悉并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掌握建筑设计的模型表达、设计思维过程表达、语言表达等基本技能;

初步学习从场地环境与现状等提取元素,形成设计构思,并学习处理建筑空间与庭院的协调关系。

2、人才培养目标

掌握空间与环境的关系:在基地调研基础上,掌握从基地环境等各种因素分析,产生方案构思与空间构型关系;

了解空间与体验的关系:掌握小型建筑功能配置与空间组织的关系,协调好空间层次、序列与建筑形态构成的关系、并通过初步学习通过建筑的院落组织建筑空间,并注重人在建筑空间中的体验感;

掌握形式与尺度关系:掌握小型建筑各功能的室内外环境的空间尺度、家具陈列的配置等;

尝试设计概念生成设计: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熟悉以不同阶段模型推进设计思维过程;初步学习从场地环境、社会关系与使用者的行为等提取元素,形成设计构思,并强调设计概念与空间研究的一贯性;

二、师资团队和教学成果

1、师资团队

课程负责人魏秦,博士、副教授,det365在线平台建筑系副主任兼支部书记、硕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主攻村镇人居环境与乡村建造,社区空间更新与公共艺术等研究与创作,在该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教学论文8篇;出版专著二本,译著一部;主持完成2项教育部纵向课题;并获得多项国家级教学奖项,2006年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12、2016年获“为中国而设计”环境艺术学年奖优秀指导教师奖;第14届亚洲设计学年奖;2020年“广联达杯”上海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奖项;2018年参展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2019年参展米兰三年展;2021年参展黄浦区城市空间艺术季展览等。

李玲,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det365在线平台建筑系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遗产保护与更新、公共空间环境研究与建筑创作。著有《铅华洗尽后的真相-近代上海外侨俱乐部建筑》一书。开设《建筑设计A1》、《建筑设计A2》、《建筑初步》、《建筑环境及行为心理》等课程。教学经验丰富,曾多次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毕业设计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获奖。

莫弘之,同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博士,诺丁汉大学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硕士,同济大学建筑学本科。det365在线平台建筑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主授课程有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学专业英语等。擅长将当地气候、被动式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设计相结合,强调建筑设计必须考虑建筑环境、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等。

章国琴,2017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det365在线平台建筑系讲师,在建筑系承担《建筑设计1-3》、《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和《城市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带领学生团队,作品《农野合阡陌,佳节聚温情》,获2019年上海市“美丽乡村”青年创意设计大赛入围奖;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五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设计专业教学年会展;作品《善融利合——居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获优秀作品奖。

戎筱,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本科与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建筑系,获博士学位。det365在线平台建筑系讲师,承担建筑设计(1)(2)、城市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曾获得2019年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指导学生参加“广联达之星”“国青杯艺术设计大赛”等竞赛获奖。

周天夫,博士,det365在线平台建筑系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健康建筑、医疗建筑设计、环境心理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余篇;目前讲授的课程包括建筑设计A(1)、建筑设计A(2)、建筑设计5、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作为中方导师之一,参与det365在线平台与皇家艺术学院、温特沃斯理工学院的联合课程,另完成1门双语教学专业课《健康建筑》的课程建设。

宋一鸣,博士,det365在线平台建筑系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攻绿色建筑设计;建筑性能模拟与优化设计,在该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参与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纵向课题,参与建筑设计、建筑物理环境与设备、建筑技术科学前沿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张小岗,det365在线平台建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与理论教学工作30余年,主要任教课程有小型建筑设计、幼儿园建筑设计、文化建筑设计、大空间建筑设计、高层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史及其毕业设计等,并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设计竞赛奖项多项。

2、教学成果

授课团队针对于建筑设计1——小型建筑设计课程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具体如下:

著作名称

作者

所获成果

场地认知·空间装置·空间创造——建筑设计启蒙阶段的小型建筑设计教学探索

魏秦、吴迪、李玲、陈噑

《2015年国际建筑教育大会优秀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基于空间·环境·场所认知的小型建筑设计教学单元——美术学院背景下的建筑设计教学探索

魏秦

《第九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年会教师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通识教育下的建筑学本科跨基础培养教学模块探索

魏秦、王海松、 曹小艳

《华中建筑》2015年4月刊;本论文受2011年度上海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与2012年度上海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

美术院校建筑学本科跨学科融贯培养模式探索

魏秦、刘勇、张维、刘坤、戎筱

《2019年国际建筑教育大会优秀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论文得到2018上海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支持。

三、课程建设

1、架构体系

场地认知——实题实景实地体验:要求同学根据自己对街区的实地调查分析,通过街区历史人文脉络、空间肌理、日常生活、街巷空间尺度、公共与私密性等调研,引发对传统街区记忆与体验的片段。

设计研究——信息提取与感悟触发:建立构思概念与形式生成的逻辑性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基础上,对触动自己的生活场景与片段、空间体量、材质、声音、光线色彩等反映环境记忆的设计语汇进行信息提取,完成“Why to do”的设计思考。

空间装置——概念萌生与抽象呈现:通过对传统建筑、街区形态与元素进行结构与重组,自选材质完成一个空间装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重构空间的能力,尝试以跨界艺术的方式表达构思与概念,完成“what to do”的设计策划。

空间创造——从抽象装置到具象空间:以空间装置作为媒介,从设计概念转化为建筑的功能配置、空间组织、结构要素等具象元素,以草图结合手工模型为主导推衍设计,培养学生空间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完成“how to do”的设计对策。

2、建设思路

在小型建筑设计教学中试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采取基本知识点集中授课,引入明星建筑师穿插专题讲座重点解惑;教学更注重师生间灵感的相互激发,通过设计、讨论、汇报、阶段性展示的教学过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引导调查分析与设计研究,还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观察记录与体验想象:从空间感悟触发设计概念,再以艺术化的感性语言结合理性设计推敲;

居民参与:模拟设计实践过程,使学生理解设计过程离不开居住者的参与和评价,安排学生与虚拟居住者沟通设计过程;

跨界表达:建筑外的拓展,鼓励学生以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数字媒体、综合材料、拼贴画与艺术装置等)表达设计概念,跨界表达使学生体会到艺术不同形式间的互通性。

3、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薛文劲学生作品


胡慧学生作品


张晶琰学生作品


徐小龙学生作品


张佳芸学生作品






上一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设计专业

下一条:我院2021年本科招生考试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