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同志热爱党,拥护社会主义,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思想。牢记自己作为光荣人民教师的身份和职业准则,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持“两个维护”。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大会报告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学校中青班2个月的学习让其提高了理论素养、锤炼了党性、提升了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尤其是习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作为教师的“四个统一”,2020年7月底对研究生教育工作批示强调坚持“四为”方针,2020年9月跟科学家座谈时指出我们创新能力提升的“四个面向”,结合其自身的角色和工作特点,开展对这些关键问题学习,让其深受教益。该同志按时参加中心组学习、党支部活动等。在四史学习和相关教育实践过程中,追问初心,收获满满。
在教育教学方面:该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守教育初心,牢记教师使命,要求自己写好每一份讲稿,做好每一份教案,写好每一字板书,动态更新知识理论。在挂职参与行政工作之余,坚守本科教学一线。把握“育人”核心:即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需有人文情怀、社会担当和实干精神。培养的数百名本科生研究生,不论是总监高管,还是绘图员和助理,都能以求新、求真、求实进行自我要求。关注90后、00后艺术类大学生性格特征和学习特点,注意因材施教。引入世博会、米兰三年展等重大项目课题,使学生自觉思考国家形象和人类命运的大命题,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教务部挂职期间,完成《上海大学美育报告》《上海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上海大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规划》等多项工作报告撰写。助力设计系集体获得2014-2018“上海市教育先锋号”称号。其本人获得宝钢教育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专业成果:2019年底上海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本人作为主要申报者和专业协调人今年带领本专业相关教师开展专业建设和2021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主要围绕重点课程、教材、教学团队、学生创新创业等内容开展工作,重点推进室外、室内、会展、装饰等四个专业方向建设,并进行新文科专业申报。
课程建设:长期主讲《家具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专业主干课程,疫情期间克服各种困难,开设了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商业空间设计》与文创融合,与科技结合,以福州路书店空间改造为课题,优秀学生作品在上海书城、古籍书店路演、展览,并受到中青网、东方网、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等多家媒体报道,课程代表学院参评首届上海大学教学创新比赛并获二等奖(教授组)。
课外创新创业:依托实际项目和重要课题,先后指导多名本科生、研究生作品参加“为中国而设计: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中国美协)“汇创青春”(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团市委、上勘协)“有温度的设计:设计之都十周年创意设计展”等并取得奖项。指导学生周寅军、乔玥莹等入选市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教研教改:发表多篇教研文章《以“参与、实践、艺术”并重的教学构建环境艺术体验性教学新体系》(装饰)《det365在线平台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研究》(艺术教育)《把课堂搬进社区:以det365在线平台艺术设计教学为例》(公共艺术),编写教材《家具设计基础》《展示空间与模型设计》等,开展OBE理念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推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生高年级进入导师工作室或者导师课题组,开展毕业设计课题师生双向选择。
融合信息技术:线上教学期间,在超星平台建课,拍摄说课、课堂实录,结合线上优质慕课资源开展教学,推动线上师生实时互动交流。
在科研方面:在《建筑学报》《中国园林》《城市发展研究》《装饰》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如《争论私密性——作为公共艺术的公共卫生间设计研究》《从自然滩地到城市开放空间——黄浦江、苏州河滨水景观空间发展概要》《艺术为城市策展: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展示理念和策略》等。出版专著《城市空间与环境设计演进:从美学城市到定制城市》,参编《百年上海设计》等重要著作。主持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和重大工程实践多项。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展览,并被相关机构收藏。参加2010上海世博会上海馆主题演绎和设计咨询,主持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2020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整体方案设计国际招标均获第二名。担任2019米兰三年展中国国家馆上海大学展区执行策展与艺术设计。
在社会服务方面:推动文教结合、产教融合,与华建集团、黄浦区文旅局、豫园文商集团、上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等机构合作,以项目为驱动培养未来设计师和城市建设者。响应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号召,积极参与城市更新和社区建设。协助学院领导完成“延长院区美院新大楼改造更新设计”工作。主持完成浙江松阳县吴弄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和三叶居民宿设计,推动地方乡村振兴。